关于人生叙事演讲的十二条操作建议
关于人生叙事类演讲的十二条操作总结 基于首届东木大会演讲,总结演讲的具体操作细节,供大家参考。 关于演讲的本质,我认为是“用嘴讲好故事,并精心地稍微表演出来”,“稍微表演”的含义是主要还是用嘴讲,幻灯片、肢体等都是配合加强故事。这是读了《乔布斯魔力演讲》(卡迈恩・加洛)后的总结。其余几本阳老师推荐的演讲书为:《演讲的本质》(马丁・纽曼)、《TED演讲的秘密 》(杰瑞米・多诺万)、《会讲故事才是好演讲》(卡迈恩・加洛)。 沿着这个演讲的本质的理解,演讲所追求的用户效果是沉浸感。所谓的沉浸感是,观众跟随演讲者的讲述,感受故事,而不是思考或记忆。围绕沉浸感这个目的,很多演讲的注意事项变得清晰,比如幻灯片需要使用深色,避免浅色背景亮度过高抢占注意力;比如现场将光源聚焦在演讲者身上,而不是观众也置于环境光中,更能沉浸;比如幻灯片的切换速度不能过快,会破坏沉浸感;比如演讲者的走动不能频繁不能过大,会让观众注意力游离;比如演讲者的着装,大色块和避免复杂纹理,除了摄影的原因也是为了不干扰用户视线破坏沉浸感……当然,更核心的沉浸感还是来自“用嘴讲好故事”。 而讲好故事的第一个关键是意象,就像琬文演讲中的名字、林彤演讲中的豌豆公主、小叶演讲中的矛盾人。意象可以简单理解成脑海中的图象,一图胜千言,有了适合的、核心的意象演讲就成功了一大半。演讲的模因、演讲的记忆点等等,核心就是这个意象。为什么说演讲对于人生叙事的自我理解自我成长具有“器以载道”的意义?一个原因是在咨询中、自我理解中,找到具身认知的、真情实感的意象也是关键,那个牵引成长的、带来冲突的意象是理解“我是谁”的核心。 当主题明确,意象清楚,关键就是演讲大纲。演讲大纲可以理解为戏剧的结构,经典的结构是“三幕剧”——第一幕:背景设置、前情介绍、诱发事件;第二幕:障碍挑战、开始行动、情节推动,中间节点;第三幕:危机高潮,低谷之后,问题解决,谜团解开。这个结构并不仅仅是文学修辞手法或者戏剧的艺术加工,其实是人生叙事的基本结构,因为用故事理解人生、理解世界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之一(叙事心理学开创者之一布鲁纳认为人类有两种方式认识世界,另一种是逻辑科学模式),而三幕剧的基本结构是故事的一般形式,也是人生发展的一般形式。 主题明确、意象清楚、大纲确定,演讲的核心骨架就搭建完成了,演讲的关键就完成了。我认为这次演讲对我也是疗愈之旅,阳老师在与我探讨中指导我演讲中的主题、意象、大纲的过程,让我对于我自己的人生叙事产生了更深入的理解,是这次疗愈的很重要的部分。这个过程形成的理解,很像是咨询中咨询师支持来访者形成的自我理解,自我理解是改变和行动的基础。 当有了演讲大纲,这个时候应该做的不是逐字稿,而是找图,具体的产出是幻灯片。不应该写逐字稿的原因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文字是更理性的过程,而演讲也好、自我理解也罢,是理性之上的感性,有意识用理性创造感性。阳老师的建议是打开自己的相册,沿着大纲找到自己有感觉的图片,组织自己的幻灯片。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照片管理很薄弱,我在用苹果手机icloud之前的照片基本遗失完了;更重要的是你可能发现自己很没有意识记录生活,那些头脑中印象深刻的场景没有照片,自己的镜头里没有记忆中的样子。几位演讲者都感慨,以后要多记录生活,其实这也是对于现代人增加人生叙事细节的方式。组织幻灯片的时候,我踩了一个坑,前期花了很多精力调教幻灯片的细节,这会随着调整大纲或幻灯让这些细节的努力变得浪费,这个时候应该追求大概即可。 有了大致的幻灯,这个时候可以简单写一下故事的关键词,甚至不写关键词,按照这个逻辑和朋友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可以顺着大纲和幻灯片来讲,录音转文字,获得朋友的反馈串联自己的故事,反馈其实关注两类反馈,一个是有感的,一个是可改的,就像我们面对人生,那些抽象叙述的反馈,无法把握。其实,这不仅仅是修改演讲,也是理解自己。每次语音转文字和反馈之后都调整自己的幻灯片和大纲,慢慢成熟。这其实与我们人生叙事形成过程中“知情意言”的语言整合类似,当一个人的人生叙事的语言越来越顺畅的时候,代表自我理解加深、统一感变强。而这个时候,基于口述的语言转文字,形成逐字稿会更加具有演讲的感觉,也更具有理解自己的意义,而不是因为直接写导致用看似有逻辑的抽象语言,掩盖了深入理解,这是我当前文字表达能力不足需要有意避免的。 在逐字稿越来越清晰的同时,可以开始同步修改幻灯片,让幻灯片更加能够辅助演讲。前面说了演讲的目的是“沉浸感”,幻灯片承担的是“精心地稍微表演”的价值。其中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尽量少的文字、尽量真实的图片、不要频繁翻页、一页单一主题或情节、图片具有意象性。特别是图片具有意象性非常重要,也就是听演讲和图片能够关联,看图片能够演讲内容关联,否则就应该删除,属于冗余干扰。 还是围绕沉浸感,幻灯片上的文字很有讲究。不要出现清单文字,这是让人从沉浸感进入罗列思考的过程;不要出现小结文字,这也是强行让人进入总结思考的过程。出现的单独的文字,一般是金句类信息,让观众已有的感受找到语言的抓手,就如同自己看待自己人生叙事的过程,有感而发。 人生叙事类演讲对于演讲者的意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关掉环境光等,自己站在舞台上,看见听众的目光的时候,讲述的力量再次发挥,因为故事讲了出来,不是心中的念头、纸上的文字,而变成真实的体验,这个体验需要演讲者才能获得。再次感慨,演讲或者其他讲述人生叙事的方式,对于理解自己的人生叙事,具有本质的影响,“器以载道”。 在演讲中还有一个细节是台风或者肢体语言,也就是“精心地稍微表演出来”。这个台风其实不是刻意的,关键是有自己的风格。比如琬文的幽默稳定、林彤的细腻感性、小叶的温暖知性,最后其实跟着自己的感受和风格,当进入讲述自己人生叙事的状态,任何风格都会浑然天成,那就是我们自己。其中有一个细节是提词器,我在演讲前很关注它,就像第一次骑车很希望有辅助轮,但演讲的过程,其实并没有太用它,因为讲自己的故事,似乎不太需要注释得满满的逐字稿,但是并不是它不重要,稍微的后续提示让演讲更连贯。 最后是关于失误,在意失误会导致更大的失误。在演讲之前,阳老师告诉演讲者,演讲是一个过程,如果失误了继续,不要去解释,那个失误甚至会成为很好的记忆点。而一旦解释,破坏观众沉浸感的同时,其实让自己陷入失误中。其实,和人生叙事本身类似,那个失误除了偶然,可能有点原因,比如没有完全融合或接纳,那就是一个真实存在,让他在那也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