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会替代心理咨询师吗?
“当我被倾听,当我被理解,我才能以新的方式重新感知我的世界,并继续前行。” ——卡尔·罗杰斯,《个人形成论》 ChatGPT、DeepSeek等AI大模型的兴起,文字能力让人惊艳,而心理咨询的重点是“谈话”,也是语言工作。 心理咨询师会被这个AI同行替代吗? AI在心理咨询中初露锋芒 2022年11月,OpenAI推出ChatGPT,上下文的连贯性,产生类似人类对话的感觉,被称为“ChatGPT时刻”。 自此,大语言模型(LLM)的AI路线,迎来持续到现在的高歌猛进。一个月前的DeepSeek,7天增长1亿用户,微信用了1年两个月。 有研究者测试了AI的心智理论,也就是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状态的能力,比如发现错误信念、读懂暗示、理解讽刺等。在比较GPT-4和1907名人类参与者后发现,GPT-4表现达到甚至超越人类。1 AI能力突飞猛进的趋势,让人相信其在咨询中能够胜任更多任务。 去年有一项AI咨询师与人类咨询师对比研究发现,基于CBT认知行为疗法提示词工程的GPT-4,在咨询中对CBT有更高的方法遵循度。2 基于AI的心理咨询、心理疗愈产品也开始井喷,包括虚拟咨询师、心理问答机器人等等。 咨询效果受什么影响? 解开AI替代性谜题的关键,在于了解心理咨询起效的核心机制。 1936年,心理学家索尔·罗森茨格最先注意到,虽然各种心理疗法之间有差异,但是效果大致类似。 这很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一场都是赢家的比赛:参赛者想何时开始和结束,就何时开始或结束,作为裁判的渡渡鸟最后宣布:每个人都赢了,每个人都有奖。 罗森茨格用“渡渡鸟假说”比喻各个疗法之间的竞争,大家都是赢家。 他认为,心理咨询效果的差异,并不来自心理疗法本身,而是疗法背后的“共同因素”,比如期望、关系、与咨询师的关系等。3 “渡渡鸟假说”是真的吗?咨询效果到底受哪些共同因素的影响? 1997年,心理学家布鲁斯·E.瓦姆波尔德完成了咨询效果最为系统的元分析,荟萃了1970年到1995年,113项心理疗法的对比研究,证实了疗法差异对咨询效果的影响极小。4 这些影响咨询效果的共同因素,被他整合进入了“情境模型”。5 瓦姆波尔德发现,当咨访“第一眼”的初始信任建立后,咨询效果受到三个路径的共同作用—— 路径1:真实关系 路径2:期望形成 路径3:行动反馈 首先是真实关系,指咨询中双方真诚、开放的互动状态,超越专业角色,达到人与人的真实连接。在真实关系中成为自己,这是疗愈的关键。 真实关系,与人本主义咨询创始人罗杰斯的观点如出一辙,他认为的咨询转变的三个前提条件是,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情,这也是在创造真实关系。 然后是期望形成,来访者认为完成咨询就能达到目标,如同“信则灵”的安慰剂效应。期望形成的关键,是对于目标达成共识,以及目标达成的解释和方法达成共识。 咨询中常说的工作同盟,咨询师与来访者,目标一致和任务一致,这是期望形成的重点。所有疗法都有一套自洽的理论和技术,来塑造期望。 最后一个因素,是引导来访者采取有益的行动。不是宏大改变,而是最小行动验证“新活法”的可行性,进入“改变-奖励-再改变”的正向循环。 根据瓦姆波尔德等人的实证研究,三条路径发挥作用,咨询效果就会发生。 AI能替代心理咨询师吗? AI在咨询效果三条路径上是否能够胜任? 目标是路径2(期望形成)的关键,AI是具有潜力的。一些人有被AI感动的体验,内在想法,虽未说出,但被AI表达,产生“被看见”的感觉。虽然这是一种共情错觉,但也印证了AI的能力。 路径2目标达成的解释与方法,AI也具有优势,对咨询知识具有较好依从度。当前业界的尝试,通过提示词工程,使AI基于理论完成解释。 在在路径3行动反馈中,AI也有潜力。当约束来访者的处境情况,和理论框架,AI能找到针对性的具体建议,说不有灵光一闪的巧妙点子。 所以,乐观的估计,AI在咨询效果的路径2(期望形成)和路径3(行动反馈)上,具有潜力,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因为它们更多是知识性的。 关键问题是,路径1的真实关系,AI是否能够胜任? 无可替代的人际关系 真实关系基于两个共同因素,一个是人际关系中的如实呈现,一个是互动中知觉反馈。6 AI无法让人感到处于人际关系,而如实呈现自己。这是AI的根本局限—— 请想象一个场景: 你心中有个困扰,感到纠结。有三种方式来应对,写在日记本上,与AI对话,或者和某人聊聊? 仅是想象,相信这三种方式,也会让你产生不同感觉。 你产生不同感觉的原因很简单——即使AI发展到足够高度,你也将它视为工具,无法建立人际关系的感觉。喜怒哀乐,只有与人关联,才有意义。 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关系分为“我与它”和“我与你”两类,与AI的关系是“我与它”的关系。 这是工具关系,将对方客体化,只在意功能,单方面投射。但是,反过来也让自己困在“我与它”的固定脚本中。 工具关系下,所谓的成长只是给问题打补丁,重复原来的老路,将自己限定在特定角色中,无法得到成长。如同亲密关系中,当只有“我与它”的关系,那么只剩柴米油盐生儿育女的世俗功能。 真正的成长,是跳出固定剧本。不思考措辞,不担心评判,自在感正是“真实呈现”的开始,让人有可能跳出固有的生活脚本,重新选择自己的模式和方向。 不再是出于恐惧、习惯或外界期望而行动,而是基于内在的真实感受和价值作出选择,进入“我与你”的共在关系。正如,深刻的亲密关系,彼此成自己,会体会到“我与你”,对于生命产生更大的热情。 虽然,AI也在拟人化尝试,工具与人际不再是泾渭分明。比如Replika的虚拟伴侣,通过记住关键信息,在后续对话中提及,创造虚拟人格。 但是,除了技术局限和伦理风险,AI的人造特点,从根本上只会是工具属性,无法产生人际关系。 同样重要的知觉反馈 人际关系如实呈现,不是咨询效果的闭环,还需要知觉反馈。 通过多感官渠道感知和回应对方状态,包括言语和非言语维度。这是AI的另一大限制。 请想象另一个场景—— 你不想别人觉察脆弱,强撑地说“我过得很好”,但是眼神却闪躲地看向窗外。 别人忽略了你神情,只根据“过得好”的话来交流。你不会有被理解的感觉。 AI核心基于文字进行训练,无法关注其他信息。同时,无法通过其他方式反馈,比如沉默、眼神、表情等。 正如“7%-38%-55%法则”所展示的,表达情感词汇时,非语言线索如语调和身体语言的重要性常常超过语言本身。虽然研究有特定情境,但确实揭示了非语言沟通在情感表达中的关键作用。7 现象学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认为,身心并不是二元的,人不是“拥有”身体,而“就是”身体。知觉不是脱离身体的意识活动,而是身体与世界交融的结果。 所以,真正的知觉反馈,是身体所产生的共感,而不仅是信息传递。共感交互在理解生命是重要的,当一个人感受到你,当你感受一个人感受到了你,这样的知觉反馈,才能丰富生命体验。 只有信息交互,无法成为有效的知觉反馈,因为对于生命体验而言,懂得再多道理也无法过好人生,甚至就是生命体验的束缚。信息对生命体验外的世界才有用。 虽然,AI的多模态情感计算是技术发展方向,从单一模态,整合视觉、听觉、生理信号等多模态信号,比如文字与语音音调的结合,解释人类的情感。 但是,除了“眼耳鼻舍身”感知的复杂性,阻碍着AI多模态发展。同时,具身反馈的也是一种欠缺——对话的人突然沉默,你可能感到不安,AI的突然沉默,你会认为是故障。 即使拥有了更多物理接口,AI依然是数据处理,根本上缺乏作为存在于世界的身体主体的体验,数字模拟无法创造共感交互。 创造真实关系的咨询师无可替代 心理咨询师所创造“真实关系”,是AI无法替代的。不仅是技术处于早期阶段,从根本上具有局限性。 所以,心理咨询师创造“真实关系”的能力,变得更加重要—— 一方面,咨询师要更成为自己,更强的主体性,让来访者更容易进入共在关系,如实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