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励自己和孩子

如何激励自己和孩子 如何激励自己和孩子。 如何激励自己和孩子,更加热情和积极 我们习惯了萝卜加大棒的教育方式 我们从小到大受的教育几乎都是『萝卜加大棒』的教育,做好了奖励,做差了惩罚。我们继续用『萝卜加大棒』教育自己的孩子。 于是,我们自己和孩子慢慢习惯了表演自己的行为去获得奖励,比如表现得听话,好获得七大姑八大婆的表扬,我们也教育孩子要听话乖巧去获得这样的奖励。更加明显的奖励教育是,你好好学习就能上好大学,就能找好工作,就能住大房子,好大学、好工作、大房子就是奖励,结果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在今天不断变化的社会,一个不爱学习的人,相反会更加被动。 或者,我们很多行为是避免不去犯错,以免被惩罚,比如不提出和大家不一样的意见,以免犯错而被批评、被议论,最后躲在人群中不敢出声。一种常见的惩罚教育就是,你看那个捡破烂的、你看那个谁谁的不幸,就是不好好学习,用这种方式依然恐吓不出孩子学习的乐趣,甚至会逃避学习。 当我们的行为不是为了获得奖励,不是为了逃避惩罚,会有问题?当我们对孩子使用『萝卜加大棒』的教育的时候,会有什么问题? 奖励会伤人 在 #《奖励的恶果》 和 #《驱动力》 中都提到了一个实验,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马克·莱帕发现和同事做了一个实验。他们选了51个儿童,用神奇记号笔画画对大多数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是有吸引力的。莱帕对其中一部分小孩说,如果他们用神奇记号笔画画,就能得到一个很漂亮的表扬证书,而对另一部分小孩,什么也没说。心理学家们观察了几周后发现,那些事先被告知用记号笔画画能得到证书的孩子,不如其他没被告知的孩子对画画感兴趣。 本身画画是能够让孩子们体会乐趣的,但是实验让孩子画画的乐趣被替换成了获得奖状的奖励,这样的奖励会让孩子很快失去兴趣,进而也就不再喜欢画画。 所以,往往一个努力在父母、老师面前挣表现的孩子、没有自己节奏的孩子,最后的表现不会特别好。这个规律具有极强的普适性。 同样的现象更会体现在惩罚的情况下,因为逃避痛苦是人们天然的倾向。一个被管教得过于严格的孩子,在离开父母约束的时候,会表现出非常明显明显的叛逆。 所以,奖励和惩罚好像并不能带来成功,也不能让人感觉到快乐和幸福。 至少,对于需要长期奋斗的事情,奖励和惩罚似乎没什么正向效果。 短期糊弄一下奖励和惩罚或许还有用,比如让孩子这一周按时起床,也许重赏重罚会有点用。 内在动机是幸福和成功的关键 如果奖励和惩罚,并不是成功和幸福的关键,那什么才是关键点?或者说,是什么让人保持积极、持续的热情和动力? 在 #《驱动力》 中说,人有三种驱动力,第一种驱动力是满足生存的生物性驱动,比如食物和性;第二种驱动力是奖励和惩罚的外在驱动,也就是所谓的『萝卜加大棒』,第三种驱动力是想把一件事做好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的奖励和惩罚没有关系。 内在驱动力或者叫内在动机才是幸福和成功的关键。 而内在动机会导致积极的结果,包括任务坚持性、创造性、活力、自尊和幸福感。 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做的事情是让你自己的感兴趣的、你愿意持续做下去的、你自己乐在其中的,不管是做什么,都会让自己快乐和幸福。同时,因为这样投入的做事,也会给别人带去价值,自然会获得回报,往往会有不错的结果。 当做一件事情,是从喜欢出发,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逃避惩罚,那就是内在动机。 如何找到内在动机 一个人真正感兴趣的具体事情是什么,可能需要不断去尝试和寻找才能找到。 而找到感兴趣的事情(赚钱也可能是感兴趣的事情),需要找到背后的内在动机。而内在动机,却有规律可以寻找。 这是我们变得幸福的关键,也是教育孩子的关键,我甚至会觉得是最核心的事情。 一个拥有内在动机的人,自己会更加幸福,也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 #《奖励的恶果》 中提到了找到动力的『动力3C模型』,与 #《驱动力》 中提到的激发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方式,其实是一个意思。 总结下来,要激发一个人的内在动机的核心是: 满足自主的需求 满足胜任的需求 满足归属的需求 这个核心不是我总结的,是动机心理学中的核心理论,被称为自我决定理论(自决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 满足了自主的需求、胜任的需求、归属的需求,内在动机就会生发出来。 自主的需求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核心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思考方式。当一个人的选择经常被干预,会让人很难受,也就不想动了。 如果是孩子,还没有能力反抗,只有压抑,那慢慢这个孩子就没有自我决断的能力,也就对于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或者就对于打游戏这些放纵的及时行乐的事情感兴趣。 所以,对于我们自己,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思考方式很重要;对于我们自己,要通过沟通等方式不要被人干预太多;对于孩子,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不懂的需要教育但不能强加。 在之前听书 #《被讨厌的勇气》 中提到,不干涉别人的课题,自己的课题不被干涉。不干涉不是不管,而是只管好自己的课题。 比如孩子不爱做作业,父母能做的并不是贿赂孩子做作业(也就是奖励)或者是打骂孩子做作业(也就是惩罚),而是从自己出发——自己的感受出发,比如父母这会对于孩子不做作业的行为,有这两个感受,一个是疑惑,为什么你不喜欢做作业呢?另一个是担心,担心孩子跟不上进度而压力太大。父母自己的课题只有这两个,至于孩子成绩不好了、老师批评了,那都是孩子的课题。 自主是内在动机中关键的关键,而且对于习惯了关心则乱的我们而言,是一个很不一样的角度。要理解这一点,其实反过来想,自己什么事情被别人干预了,觉得很难受,或许就能理解这个点。 胜任的需求 胜任的需求就是有那种能够这个问题我一定能解决,我一定可以搞定的自信,这就是胜任需求被满足的表现。 在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中提到的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和 #《自卑与超越》 中提到的『自卑情节』一样,都是胜任需求没有被满足的一种状态。想象一下,干啥干不成,比谁比不不过的状态就是这样,不然很自卑,缩成一团;不然很自负,自吹自擂。 比如一个孩子,长得不高,不爱学习,成绩很差,见识很少,打架不行,玻璃珠也很差,你说这个孩子胜任的需求怎么能被满足,怎么会有自信,又怎么能生发内在动机。 胜任需求被满足的关键是自己真正解决了一些问题,别人的表扬和称赞不是关键,自己觉得自己能够解决问题才是核心。 对于我们自己,要满足胜任的需求的关键是,去一点点解决自己觉得是问题的问题,每多解决一个就多一分自信。大部分人没有独立解决过问题,所以自信是不足的。 而对于孩子,这个点也一样是关键,找到孩子自己关心的问题,帮助他一点点去解决,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自信,满足了胜任的需求。 比如孩子总是跑步跑得慢,被跑得快的孩子嘲笑,学习科学方法,和孩子科学训练,跑过了那些他原来觉得跑得很快的人,孩子的自信就来了。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归属的需求 人最后的价值感知,都是来自于与他人的关系,没有谁独自活着。...

June, 2020 · 向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