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者小郑猛烈地批判了我的写作问题。
比如最近写的“一个咨询师的35岁总结”,我改了三个大版本。
好的写作,我认为是思想、叙事和技巧三者的融合。基于小郑的批判,我总结了5个写作技法的注意点——
- 文章逻辑要简洁
信息组块的逻辑,只能转折2次。
比如,社会规训,导致遵从主流选择。这是两个信息组块的一次转折。
社会规训,导致遵从主流选择,人变得平庸。这是三个信息组块的二次转折。
如果平庸往后再增加一层,比如为人虚伪,就是四个信息组块,至少三次转折了。
一次转折会让人没有逻辑的,只有原因和结果。会让人想,为啥呢?这就是逻辑断裂。
但是,如果超过两次转折,就会让人抓不住重点,变得混乱。
刚才转折三次的例子,让人搞不清楚是想说遵从主流选择,还是为人胆怯呢?遵从主流选择是原因,还是社会规训是原因呢?
转折过多就是写作者没有简化逻辑,没有抓住重点,将思考任务交给了读者。看似信息丰富了,其实在偷懒。
这是我常犯的错误。
- 文章结构要清楚
人的思维结构,主要是两个一个是递进,一个是并列。
“先如何,后如何,再如何”是信息组块的递进,可能是时间递进或者因果递进。
“这件事的关键是A、B、C”,这就是信息组块的并列。
对于一篇文章的结构而言,最多只有两层结构。
比如,文章的大结构是三个核心信息组块的并列——主流选择、忠于内心、主流选择如何转变到忠于内心。
再往下,每个信息组块,最多只有一层结构——
“主流选择”和“忠于内心”是递进的子结构,分别说明其成因和后果。
“转变方式”是一个并列子结构,说明具体转变的三个要素。
信息组块已经两层结构了,不能再增加子结构了,否则读者的认知会过载。
而且在同一个信息组块的同一个层次中,只能使用一种结构。如果使用了并列结构,就不能使用递进结构。
3. 句子表达要简单
句子简单首先是句子逻辑要简单。
句子只能是一层逻辑。不能像俄罗斯套娃,变成套套逻辑。
我让GPT写了个套套逻辑的例子,一起感觉一下: “如果你希望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不仅要提升产品质量,还要缩短开发时间,那么你需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流程和技术创新来实现,但这也取决于团队的协作效率是否能够在短期内提升。”
套套逻辑往往表现出从句套从句,本质上是实体过多。
要打破套套逻辑,并不难。一句话只出现两个实体概念。
比如,前面那句话的两个实体概念就是“一句话”和“实体概念”,这就是逻辑简单。
相应的,句子的结构要简单。
句子结构的简单,主要是多使用主动句,而非被动句。
主动句就是主谓宾结构,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就是主体在前,动作和客体在后。
“我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主动句。
被动句反过来了,“这篇文章被我写了”就是被动句,客体被提前了。
你发现没,主体句更符合人的行动认知,都是先找行动主体。
被动句主要是学术使用,大概是因为研究对象才是重点,所以多使用客体在前。
这或许解释了,读书多,输出少的人,为什么会有过度使用被动句的写作毛病。
- 词语使用要平实
首先,词语的意象要清晰。
一句话写完了,脑海要有画面。
比如我的知识星球介绍:“知识只是这里的陪衬,普通人‘创伤后成长’的袒露才是核心”。
这句话就很没有画面感。
知识是个抽象概念,所以“知识是陪衬”是形成不了画面的。
同时,“创伤后成长”这是个学术用语,很抽象,搞不清楚在说什么。
意象需要好好打磨,不仅是文章的可读性,意象是链接真实世界的桥梁。
要做好科普,除了故事性本身,专业术语的意象化表达很关键。
除了词语意象清晰,需要最大化的减少形容词,而使用名词。
名词是实体的代指,形容词是修饰。没有清晰的实体,修饰是虚张声势的口号。
在信息泛滥的今天,修饰变得越发冗余,平实变得更加有价值。
同样的,代词、连词、介词、叹词、助词等,要尽量少的使用。
- 手记阅读要友好
阅读友好在短平快的移动端时代,变得非常重要。
首先是视觉呼吸。
在移动端阅读,一个段落最好不要超过四行。如果每行25个字,一段话不超过100个字。
同时,一句话尽量不要超过一行,也就是40个字。
长短句结合,增强视觉节奏感。
需要注意给每一屏设置信息锚点,让读者抓住这块信息的要点。
视觉呼吸感的基础上,要增加信息锚点。
信息锚点就是一段话的核心句,基本是几个段落的段落大意。
基于手机阅读习惯,一屏文字就是一个单元,需要一句核心句,让读者记住核心信息。
一屏信息约300-500字,对应3-5个完整段落。
核心句可以借助加粗、变色等方式进行强调。也可以考虑分段的空白、符号等,增加视觉锚点,增强文章记忆点。
而且核心句,要写成独立、新意、富有转折的金句,可以增加文章的记忆点和传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