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是我们从小背诵的名言警句,自我反思几乎成为终身学习者的标配。

但是,不知道你是否反过来想过,错误的反思可能让我们更偏离了事情本来面目,越反思越错误,越将自己人生禁锢在自己的观念里。

反思就是对于事物的原因进行归因,在心理学中一个心理学现象叫做“基本归因谬误”。这个概念描述的是,在解释自己失败时,往往过分强调情境因素,比如环境、压力,常见的借口是,“嗯,表现不好都是因为没睡好”。但是,另一方面在解释自己成功时,我们又往往过分强调个人因素,比如性格、能力、意志,深谙成功学故事的读者对此应该很是熟悉。当然,基本归因谬误也指出,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对于负面结果反而更倾向强调个人因素的影响,而对于正面结果又反过来强调情境因素的原因,他能拿下这个项目肯定是有关系。

其实,在自我反思方面,情况其实比“基本归因谬误”所描述的现象更加复杂。有的人,可能在自我反思时,对于负面结果过分强调个人因素,将反思搞成了自我批判——“我性格内向,所以只适合做后台工作”,而忽视了一些良好互动工作环境可以其变得更开朗外向, 这可能导致过度自责,遇到挫折时全怪自己无能,忽视外部困难,或者完美主义,过于强调个人足够优秀就能克服一切困难;还有固定思维模式,可能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回避尝试新事物。

当然,有的人自我反思的时,可能过度强调环境归因,低估个人努力和能力的作用,将反思用来寻找背锅侠——比如认为,“只有原生家庭圆满的人才能成功和幸福”,而忽视了自己对于过去的解释、未来的改变,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的人,很容易秉持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认为自己的未来完全取决于出身和机遇;也会表现出逃避责任,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不愿承担责任;而对于未来坐待机会,过分依赖“天时地利人和”,不主动创造机会。

为什么会这样?著名认知科学家斯蒂芬·平克(Steven Arthur Pinker)有一句精彩的论断:大脑是为了生存,而非真理。当我们反思的时候,大脑的本能并不是让我们尽可能靠近真相,还原本来面目,而是尽可能减少我们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坏处归于于个人和好处归因于个人一样,都能够让我们维持我们原来的信念,我很好或者我很差,这样就少了面对痛苦。

但是,成长的关键是更靠近真相,这也是自我反思的目的。极限情况分析(Limit Case Analysis)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既然大脑本能自我保护倾向,我们通过极限情况假设,将自我抽离,绕过大脑本能。最重要的极限情况是,如果没有我,事情会怎么样;如果情境无限支持,事情会怎么样。

“如果没有我,事情会怎么样”,是把个人因素抽离,想想事情会如何发展。可能针对一个项目的成功,将自己抽离之后,可能项目根本不会有人发起、关键资源也无人提供、事情的某个制约也没有人突破,那么对于自己的差异化价值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样的,对于一段关系的失败,如果与对方牵手的人不是自己,可能就不会前期忍耐对方的小脾气而在关键时候一股脑宣泄破坏了关系,那么对于自己不直接面对冲突的性格特点也需要有所警觉,而不是给对方贴上“脾气古怪”了事。

“如果情境无限支持,事情会怎么样”,是将情境因素抽离,看看事情的可能走向。比如针对“只有原生家庭圆满的人才能成功和幸福”,那么在当下,自己与所谓的原生家庭圆满的人缺少什么条件,如果这些条件补上自己的决策有什么不同,或许你会发现的确会更有勇气和热情,那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当下获得它们,而不是归罪不可能回去的过去。

当对于关键事项自我反思时,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都进行极限情况反思,相对于对于事情的因素框定了边界,而不是因为本能限制,让自己反思偏离事情本来面目,越反思越将自己禁锢在自己的观念中,限制了自己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