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编在知识星球发布的7条主题,回顾八月的人生战略思考。

1.真实与脆弱

八月初恰好借一朋友加入知识星球的契机,开始重更知识星球。我也给它新的定位,一个创造个人脆弱性的地方——更袒露更真实自我的地方。

所谓脆弱性,正如TED演讲者布琳·布朗教授在《脆弱的力量》中所说,脆弱不是胜利或失败,它是当我们无法控制结果时,仍然有勇气站出来并被看到

在知识星球写作,有别于私人空间,比如日记本,那样的袒露纯粹是个人的领域,是自我对话;也有别于公共空间,面对的是未知的对象,会更加带有防御:更少的情感、更完备的逻辑、更理性的表达。

所以,我在这的表达更快速、更碎片、更感性、更随意……

而创造一个创造脆弱性的地方对我是重要的,可以打破固有观念、建立更深的连接,有环境反馈,相遇需不断了解的自己。

因为,真实自然脆弱,开放自然脆弱;但是也是因为脆弱而有力量,因为更能连接自己、他人与世界。而这是与强调坚强、理性的社会主流文化的不一样的角度。

所以,我给知识星球写下这样一句介绍:“知识只是这的陪衬,一个普通人真实的成长记录才是核心。

2.你喜欢自己的名字吗?

名字可能是少有的,一个人几乎没有影响力的,人造的个人事物。

相较而言,身高样貌不是人造,几乎无法影响也很正常;社会文化虽然是人造,毕竟牵扯面广,难以影响也能接受。

但是名字,人造的、个人的,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的,但个人几乎没有影响力的。

当然,有一部分人会去影响自己的名字,比如改名,往往是有想推倒的过去,但是殊不知过去已经融入了现在与未来。

或者新的代号,比如笔名,在一个“新世界”中,新创造的角色,但是只是少有人能够打通现实世界与新世界的联系。

我印象最深的影响名字的方式是“改一个字”——在语音上和原来名字一样,将过去的、父母的心意承接,无论如何那是来处;在字义上切合自己的人生观,将现在未来的、自己的观念实现。

我前公司的老板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原来的名字是“明富”,很像是传统观念对“富贵”的期许,淳朴而直白。他改了一个字,更加符合了“书生”的自我认同——“明夫”,以此行走江湖,著书立说。

夫字,“逝者如斯夫”的语气强调;“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哲思引导词;或者匹夫、大丈夫的直白而有力的指代,都为“夫”字赋予了文化的力量。

忘记名字,会忘记来时的路,而“尝试淡忘来时路的”的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名字?积极诠释过去是成长的方式,名字是一个例子。

3.宽裕的时间

留出一段“宽裕的时间”的确很重要,这段时间只留给一件事。

比如早上,我锻炼、吃饭、刷文章,再处理前一日遗留,之后就觉得有点疲惫了。所以,早上留给写作等重要的事情就很重要,事务型的事情更适合下午处理。即使,不想写,写不下去,留给写作很多相关探索也会自然发生。

正如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在谈什么》所说——

“如果再列举小说家的重要资质,我将毫不犹豫地举出集中力来。这是将自己有限的才能汇集起来,倾注在最为需要之处的能力。

没有它便不足以做成任何大事。好好使用这种力量,就能弥补才华的不足和偏颇。我每天在早晨集中工作三四个小时。

坐在书案前,将意识仅仅倾泻于正在写的东西上,其他什么都不考虑。我想,哪怕拥有横溢的才华,哪怕脑子里充满奇思妙想,假如牙痛得厉害,那位作家也恐怕什么东西都写不出来,因为他的集中力受阻于剧烈的疼痛。”

这是将自己有限的才能汇集起来,倾注在最为需要之处的能力。”这句话值得对照,不断对照。

想办法留出宽裕的时间,让自己在宽裕的情境中开花结果。

4做得太多的人

很多人无法作出作品的原因,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

做得太多的原因是渴求反馈。渴求反馈是因为焦虑失败。焦虑失败的人往往有被过度否定的经历。

做得太多,犹如不断挖井,还没见着水就放弃。其实,仔细算下来,这样的挖井人出的力气获取最多,挖的井加起来可能最长,结果收获相反最少。

更有趣的是,过去否定的是挖井的人“半途而废”。似乎挖井人只要批评或自我批评,就成了持之以恒的人。

事与愿违的是,被批评的挖井人变得更加颓废沮丧,不再挖井,连原来挖出的一洼浅水也没了。

与其批评半途而废的挖井人,还不如让挖井人去挖萝卜坑。一锄一个,快速反馈,种下萝卜一片,不也是收获满满。

你是挨批的挖井人吗?

5人生发展的理念

我想用几句名言来说明,我所理解的人生发展咨询对于人生发展的理念——

  1. 你是一切起点:你是自己的权威,没有人能决定什么对你是对的或错的。(弗里茨·珀尔斯)
  2. 理解情绪真相:除非你将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否则它将主导你的生活,而你会称之为命运。(卡尔·荣格)
  3. 过去不是借口:你不是被你过去的经历所决定,而是被你赋予它们的意义所决定。(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4. 批判参考知识:知识不仅为了知道,也被用来将人分类。未反思的分类让你丧失主体性。(米歇尔·福柯)
  5. 行动才能改变:如果你想改变一个局面,你必须改变在该局面中的行动。(保罗·瓦茨拉维克)
  6. 环境带动行动:你更应通过改变环境的结构,而改变行动的结构,而非强迫自己改变。(詹姆斯·吉布森)

这也是作为咨询师,我在人生发展咨询中践行的理念。

6.学习从“人”开始

刚才翻看之前的笔记,看见自己写下的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落地的寥寥无几。

我也从列举的内容中意识到原因——我关注的是“知识”。而“没有网络的知识”是极其反人性的,太耗能了,没有落地也正常。

那么,可以如何有效落地学习的兴趣呢?

从人着手!这是我最近学习很大的一个体会,无论想学习什么,从相关的人物入手,比如咨询、哲学等等。这就是阳老师所强调的从大师着手,我逐步有点感觉了。

我想原因很简单,人的经历天然就是以故事存在,让人喜闻乐见。举一个例子——

最近想对中国哲学建立了解,我通过GPT筛选了一位人物——梁漱溟。我的筛选逻辑是,精通哲学、已经故去、贯穿了中国近现代史、不仅有学术也有实践……

同时,有意识选择了对话录开启——活灵活现、有血有肉。选择对话录的原因是,那最有故事感,《这个世界会好吗?》有其特殊的意义。闲暇时也刷了三部纪录片(《先生》、《大师》、《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更多了一些感觉。

从人着手,天、地、人等不同层次的信息有了更多关联,比如梁漱溟穿越的时代大事(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公共合作、社会主义改造、特殊时期等);比如梁漱溟的空间跨越(城市与乡村;国统区与根据地;南方与北方;课堂与社会等);比如梁漱溟的人际网络(蔡元培、杨昌济、胡适、教员、冯友兰等)。

这样的涉猎,让我更有探索的兴趣,超越了理性知识的输入,也更多了对理性知识的兴趣,比如更想阅读也更易理解梁最重要的著作《人心与人性》了。

7.知识工作者需自建反馈

自从八月开始,决定把知识星球当作自己的记录场所,一月以来,写了三四十条成长记录。鼠标滚动,看着一条条闪念滑动,心里有一种喜悦的感觉。

我觉得喜悦首先是自我效能感,一条条记录带有收获的反馈,就像农妇一把把麦穗。这也部分解释了“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另外一个喜悦是,回看的时候增进了“自我连续感”,也就是人生叙事的统一感——

人的记忆很短暂,很多事情、感受、想法,很快就忘记了。遗忘有生存层面的意义,因为不足体重2%的大脑,耗能20%,最小能耗是大脑的机制。

但未经筛选的遗忘,对于人生层面的挑战,因为统一感是意义感的前提,需要串联来时路的记忆,看过、想过、爱过,是人生来过的轨迹。

我进行的类似方式还有——Timing自动记录电脑使用,回看自己行动;写了些脚本,一键统计写作的字数等现象;早上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是写下前日印象深刻的事情和感受……

也如《八月,7条人生发展思考》。这是参考阳老师的“四季人生发展心得”,每月从知识星球中选编成长记录,作为自我反馈。

反馈对于知识工作者重要的,因为知识工作者,不像手艺人有空间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