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归因是内心清明的关键

文|向开亮

社会用道德与法律明确界定权利义务,维持着社会的合作,避免契约崩塌社会失序。

同样地,人人都是法官,对所经历的事件做出原因判断,对自己合理责任与功劳,维持着内心世界的清明。如果归因错误,内心就会变得混沌,影响感受和成就。对他人合理责任与功劳也影响人际互动。这就是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所研究的内容。

人们裁定责任与功劳,关键在于合理归因,主要从三个维度出发:第一是部位维度,原因是内部个人还是外部情境,如果责任在外,压力自然小;第二是可控性维度,原因是僵化的还是人为可控的,如果责任可控,那就要负更多责任;第三是稳定维度,原因是临时的还是持续稳定的,如果是持续稳定的,责任就更大。这三个归因维度构成了“人人都是法官”的核心裁定标准,它们影响了人们的内心世界与人际互动,当原因是个人的、可控的、稳定的时候,人们要承担最大的失败责任,也享受最大的成功功劳。

人生状态的好坏是内心世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最重要的裁定。通过比较得出的人生状态心理总结,例如,现在比过去更好还是更差,自己比某人更好还是更差。好与不好,合理的归因具有为内心世界奠定基石的意义,让自己变得清明不致混沌。

自己或他人这个法官,得出责任功劳裁定的第一个判断基于人生状态归因的部位维度,即原因是个人的还是情境的。正如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所总结的现象,我们常常将成功归因于内部个人,如自己的能力与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这是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机制,给自己减轻心理压力维持自尊。反之,如果过度将原因归于个人,认为问题都是自己的原因,就会导致过大心理压力,产生低自尊甚至心理危机。所以,在合理范围的自我服务偏差可以构建更自信的状态。

但是,如果过度的外部情境归因,特别是成就自己人生的关键因素归因于外部,那么就需要警惕。很多人会将自己人生状态的好坏归因于时代、社会、教育、家庭,我们需要客观看待这些情境因素的巨大的影响。就像当下经济下行,叠加毕业生高峰,如果你是应届生,就业难,这就需要看见情境影响的一面,不要陷入评价现实的真实与否亦依靠我们的视角人类中心主义的陷阱,过度指责自己。

同时,有些外部情境会持续存在,且自己也无法改变,那么不妨接受它的存在并将其视为背景板,专注于自己能做的事情,而不是陷在外部情境因素中。例如,原生家庭的确可能会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但可以将这个情境因素当作背景板,之后再对自己人生状态进行归因,我对自己的人生状态承担什么责任享受什么功劳,会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

做到合理归因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你对人生发展规律的了解越深,就越能合理归因并做出合理的判断,这也是如阅读传记或心理书籍,或者寻找咨询师等引入外部视角的价值。那么,是否可以简便地提高判断的准确度呢?

客观自我意识(objective self-awareness)提供了一个思路,它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状态。把自己假设为一个陌生人,你会如何评价?这样可以增进判断的准确性。心理学家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当人们面对镜子进行总结时,会增加个人归因并提升归因准确性。所以,面对镜子、与信任的亲友对话等方式,可以增加客观自我意识。

判断了原因是个人还是情境之后,原因是否可控是法官需要作出的第二个判断。即使原因归于个人,但若原因不可控,责任也不应归于个人。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在成长心态理论(Growth Mindset Theory)中总结,那些认为能力表现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等可控因素来改变的人,更具有成长型心态,会更有行动的韧性和勇气并取得更好的结果。

然而,法官裁定不可控的因素存在,并不一定是因为僵固型心态,比如一个在算法工作表现不好的人,可能的确是因为智商不够,这是不可控的因素,因为人们过了成年早期,智商就基本固定很难再提高。这时就不应该去纠结智商,应该做的是通过自己可控的努力来带来改变,例如因为具有感商和影响他人的优势,成为人工智能布道者从中创造人生更大的价值。所以,合理归因可控性,而不是一味强调“一切尽在掌控”而人生失控。

但是,具有迷惑性的是,有些人对人生状态的归因看似可控,实则成为借口。常见的是,将人生状态归咎于没有找到内在动机或者不够自律,这样的原因虽看似可控,但因为无法具体行动和明确反馈,实际上就变成了托辞。

让自己能更稳定地去归因,除了客观自我意识,另外一个方式是观察他人的经历,在相似境遇中先行者的行动,能让我们更有可控的信心——“原来真能做到”,这就是榜样效应。不过,观察他人的经历时需警惕理想化崇拜的陷阱,小心掉入幸存者偏差。同时,距离产生美也会导致只关注别人成功的结果,而忽略了更重要的过程。因此,关注可行性,找到有效行动方式,才是判断原因是否可控的关键。

原因的部位和可控性是判定责任与功劳的核心,还有一个因素是原因的稳定性。造成结果的原因是临时的还是持续稳定的,也影响了责任的判断。例如,一次考试因为不留心吃坏了肚子导致考试失利,虽然是个人可控的原因,但因为偶然,会比不努力这样持续的原因造成的失败,更让自己和他人接受,也更易于被改变。对于原因的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时间周期上来看,当偶然因素成为常态,可能是你的借口。偶然因素更应该是面对功劳时的谦逊,而不是面对责任时的推脱。

不推诿不揽功,不过度担责不回避功劳,这些对于我们内心世界的清明尤为重要,也关乎人际良性互动,一个内心清明的人更值得信赖。内心清明的关键就在合理归因,原因是个人还是情境的,原因是僵化的还是人为可控的,原因是临时的还是持续稳定的。

基于南莛版本修改前后对比修订信息PDF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