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感情中付出失衡?

在亲密关系中,总是不自觉产生「付出失衡」的心理?害怕自己投入太多,如何调整?

“害怕投入太多”,折射了在关系中的纠结,无论实际付出情况如何。

一方面有观念“感情需要付出”,一方面有观念“付出要对等”,当前感觉付出不对等了,观念开始打架,所以有了纠结。

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纠结状态?

1985年人类学家艾伦·菲斯克(Alan Fiske)基于田野调查,总结了人际关系模型(Relational models theory,RMT)可以来帮助我们跳出来俯瞰这种纠结。借助RMT,可以将关系中的权力分为平等和等级,而将资本分配方式分为共享和交易,可以构建为四类关系——第一类关系是平等共享,例如亲密关系;第二类是平等交易,例如合作伙伴;第三类等级共享,例如大家族;地四类等级交易,例如上下级之间。

当关系定位错乱的时候,纠结就会发生。在亲密关系中,“感情需要付出”是一种资源“共享”的模式,但是“付出要对等”就进入了交易模式,即使彼此在权力层面是平等的,但是资源分配方式不对等了,就产生了纠结。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亲密关系是多层面的——至少可以分为精神层面和现实层面两类,需要基于不同关系类型,行为不同的关系模式。

在现代社会的两性关系中,直接排除权力上的等级关系。即使两性关系中的等级关系在现实中大量存在,但是我们默认当代男女都是在追求平等的权力关系。但是,对于资源分配方式,需要有意识进行区分,避免进入混乱。

对于现实层面,需要尽量遵循平等交易的模式,避免失衡而崩塌。其中的关键是生活责任,重点是换位思考,让期待对方对待自己的方式与对方相处。很多时候,婚姻关系的失衡,在于彼此的付出并没有被看见,付出的资源包括物质、时间、情绪、认知等等,比如一方总给另一方提供情绪价值,也是一种情绪劳动的付出。所以,创造换位思考的环境,让彼此看见双方的付出很重要。以平等交易作为基础,奠定关系的基本盘,有了生发更多美好的基础,失衡带来崩塌。

对于精神层面,需要尽量遵循平等共享的模式,美好一定超越算计。其中的关键是生命体验,所谓的被爱,是因为对方而成为更喜欢的自己。同样的,所谓的爱,是愿意支持对方成为更独立的个体,成为更自我愉悦的人。所以,亲密关系中需要共享资源,丰富彼此生命的体验。

有人说,两者的界限难以区分,其实并不是这样。避免进入单一模式是重点之一,特别是不要随着时间流逝,只剩下彼此都认为不公的平等交易,让生活陷入一地鸡毛,也毫无亲密。需要给亲密关系的美好留出空间。同时,避免两者的混乱,平等交易追求公平法则,亲密关系追求成就彼此的生命体验,不要混在一起。

特别的,跳出来俯瞰纠结,并不是解法,只是看见了地图,并不是生活真实的疆域。改变需要回到当局者的视角,理解彼此观念和分歧,借助地图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地图不是目的地,始于足下在生活疆域的体验与达成,才是愉悦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