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你的情境
文|向开亮
人生活在各种情境中,这些情境构成了个人发展的基础。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大幅度优化某个情境因素,会给个人带来很大帮助。
什么是情境?人性系统论大致将情境分为五类:时间,与时间流逝相关;空间,与空间结构相关;人际,与关系互动相关;任务,与处理事务相关;情绪,与情绪感受相关。这些情境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彼此交织的,比如时间节奏与任务性质就有一定的相关性。
改变大的空间环境,通常会对情境产生重大影响,因为所有人事物的情境都基于空间。所以,当你状态不好的时候,去旅行甚至更换城市,就是一种重启方式。但要注意,不能为了改变空间而恶化其他情境,比如卷入高消耗的工作或者损害亲密关系,这可能会让你得不偿失。
情境转变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目标和感受去不断优化。情境对个人的人生发展也有提前预测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有意识去干预情境,例如,如果你长期处于高压力、人际关系断连的状态,在处境进一步恶化之前就要去行动改变。
改变情境可以带来行动。对于状态比较差的人,保护身体、心理的健康很重要。但是,这里有一个悖论——当能量低的时候,似乎想一下、动一下都会很疲惫,于是将保护理解成静止不动,这样身心状态可能会变得更差。
你更应该做的是,顺应自己的感觉,能行动多少就行动多少——不想接触人,那就只坐在书店里感受人的气息;不想运动,可以先走一圈,然后再尝试慢跑;不想做大改变,可以采用“逢二进一”的方式,两次顺应自己的感觉,一次逆着自己的感觉去做……
请始终记住,只有行动才能带来改变,光想光说是没有用的。有了行动的结果才能改变情境,有了现实的反馈才能修正观念。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无论是否有条件选择情境,花过多精力去列举选项都是浪费的。例如你要去跑步,装备重要吗?先看看自己跑了多少米。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做一个“大老粗”,在有了基本选项之后,选择最符合自己预期的行动,然后根据反馈及时调整。相反,很多人却是花大量时间去找更多选项,而对已有选项置若罔闻,这就是在自己的认知中打转。持续的行动始终是第一位的。
在所有情境中,人际关系对情境的影响尤为重要,人际间的共生关系也被视为人类的基本动机之一。如果我们将共生关系分为爱与关系,那么越高质量的关系状态,越立体的关系结构,对于一个人的支持就越大。所以我们不仅要有意识地构建关系,也要有意识地防范风险,比如当关系类型过于单一,关系围绕在某群人甚至聚焦在某个人身上的时候,就需要引起警觉,因为这样的关系一旦有变动,对于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生活在商业社会,金钱自然是重要情境,它可以归类为是任务情境。财务能够维持基础保障是个人自由的前提。如果已经进入了寅吃卯粮、朝不保夕的状况,时刻担心财务问题,这对一个人状态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现代金融体系,它们会利用并加剧人们的认知漏洞,比如信用卡的不当使用,就会让财务状况不佳的人的情况进一步恶化。信用卡让人建立了一个未来的钱的“心理账户”,在“过度自信偏差”影响下,人们对自己的未来会有更自信的判断,这就降低了这笔未来钱的成本预期,所以花得更加大手大脚。
人们站在当下,对一个事物未来的价值感知会随时间先快后慢地衰减,因为担心价值快速衰减掉,人们会过分强调事物当下价值,强调及时行乐,这个“双曲贴现”的认知偏差更放大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对于财务状况不佳的人,面对收入是担心,面对花钱是放纵,左右摇摆,内在状态很难保持良好。
对于金钱,无论是开源还是节流,我们都需要构建一个稳定的情境,有意识地避免对自己人性的挑战。对于已经进入财务风险的人,一个可行的方式是反认知漏洞,通过一笔明确的远期债务来锁定当前窟窿,用远期债务的时间来换取内心的自由度。同时,因为建立了“这笔钱是债务”的心理账户,就提升了金钱成本的预期,进而降低消费冲动。远期债务使自己的情境得到了暂时的修复,这样就可以以更好的状态去解决现实问题,从根本上为自己构建良好的情境。
情境不对,优势很容易转变成劣势。比如太关注他人感受,这在亲友之间是优势,但可能会与达成目标产生冲突,例如销售岗位,达成业绩和考虑顾客两者之间常常有冲突和消耗。
如何选择合适的情境呢?选择合适的情境,并不是那么符合直觉,你要了解情境的实质和个人的特点。比如太关注他人感受的人,是否适合去做学校的心理老师?也不一定。原因是,助人的事情需要跳出来,太关注他人的感受,可能会让自己在无力感中沦陷,非但帮不上别人还搭上了自己。
那么,如何善用这个优势呢?我们可以通过利用现实反馈的事物作为中介来帮助他人,这既能发挥优势,又能规避风险。例如,从事活动组织、瑜伽疗愈等帮助他人的职业,可能比做心理咨询师更适合这类人。因为参与助人活动,既发挥了关注他人感受的优势,也避免被他人的感受反馈影响太深。
选择合适的情境,要对自己的个人特质、行为模式有所知觉或言语层面的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或许能出于本能,遇见不好的情境就强烈地表达出来,然而随着年龄长大,遇到的情境复杂度大大提升,加之观念的教导,即使在不适配的情境中困扰徘徊,也可能察觉不到。比如明明已经出于自我保护出现拖延了,但我们却更倾向于否定自己而非质疑情境。所以,很多时候嘴上说的不一定真实,更要从自己的行动体验中,理解自己的期待和排斥,然后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情境,这样行动自然得到加强,感受和结果也自然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