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分析在小组学习与助教辅助的关键行动中,应用到的行为分析知识。
[[20220212]]到十周时间,参加 #阳志平老师 行为分析课程四期的学习。与行为分析小分队(行分队)的8位同学一起学习,并担任小组助教。助教相关的感受见:
小组学习与助教辅助是学习的辅助因素,但也是对行为分析知识的应用机会。本文具体分析在小组学习与助教辅助的关键行动中,应用到的行为分析知识。
助教的关键行动
助教有哪些关键行动?
基于行分队十周的实践,行分队的小组学习和助教辅助的关键行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和一个基础,包括开启阶段、执行阶段和基础支撑。
开启阶段:接入轨道
万事开头难,对于新领域的学习也是这样,如何帮助学习者接入学习轨道,这是关键一步。
所以,第一周开启对于学习者至关重要。行分队在第一周开启阶段的主要过程是“0_彼此认识>1_初步体验>2_计划安排>3_最小行动>4_小组学习”,希望通过以上方式帮助新同学接入学习轨道。
0_彼此认识:助教自我介绍以及介绍助教作用,与学习者建立连接,使学习者有一定的熟悉感和归属感,降低进入新学习的不确定性的消耗。
1_初步体验:开始的时候简化任务,只用做“听课-作业-讨论”的最小行动,尽量屏蔽其他更多事项干扰,减轻压力和焦虑,避免认知过载,先体验了之后再说。
2_计划安排:基于1_初步体验,在第一周末进行1V1电话交流。除了再次破冰,核心介绍课程的计划、节奏的安排。因为有了前面等体验,这些计划安排对于新同学才有整体感,否则还是知识暴力,无法理解。
3_最小合同:明确后续每周最小行动并签署行为合同,将最小行动用行为合同固定下来,这样划定了底线,一方面不会处在一种认知过载状态,白白消耗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让时间安排容错度高,不易因事中断。同时,在行为合同设置“挣扎开关”,未完成学习的同学发红包或总结,目的是以此关闭上一周学习,重点是减轻负面记忆阻碍后续行动。行分队确定的最小行动是:1次作业、1次活动课、1次作业回复、1次每周总结。
4_小组学习:签署行为合同,有了最小行动的共识,小组学习就可以开启。在此时才开启的原因是,大家在行为分析学习这件事上达到了目标不同但方向一致,状态不同但最小行动一致的共识,此时才是一个可以一起向前的“共同学习群体”的状态。
执行阶段:支持系统
第一周之后,当新同学接入学习轨道,关键在于课程内容训练和学习者的学习,而小组学习和助教辅助是支持系统,支持学习者的学习,包括同学和助教。
支持系统的关键是在于,让学习者看见课程,不要脱离课程体系计划;让学习者看见学习者,参照他人感染自己、合理定位减轻压力;让学习者看见自己,行动的反馈觉知自己的行动,能够提升行动效果。
同时,支持系统对于同学与助教都需要是低成本的。行分队在十周的学习中,建立的支持系统是“5_知识提要(周一)>6_进度接龙(周三)>7_每周总结(周日)>8_进度提醒(下周一)>9_减压关闭(下周一)>10_履约总结(下周一)>……”,以此搭建一个学习者共同的低成本的支持系统。
5_知识提要:助教介绍本周学习任务,辅助学习者对任务有一个全局感;梳理本周知识脉络,辅助大家对知识有一个整体感;提要本周重点,辅助大家有对内容有一个重点感。
6_进度接龙:周三对刷课进度、基础作业进度、周四活动课参与预期进行接龙,不仅提醒自己,也感染他人,也合理定位自己进度。特别是开智学堂的知识密度高、进度节奏快,正确看待自己的进度,形成自己节奏。
7_进度促进:提醒最小行动与本周关注点,简单提醒,辅助大家彼此保持节奏。
8_每周总结:如行为合同中约定的最小行动包括1次每周总结。每周总结看见自己的达到和收获,也是对上周学习的关闭,关闭挣扎开关,便于新的一周轻装上阵。
9_减压关闭:对于进度不理想的小伙伴,关注其困难和障碍,可能是课程层面可能是时间层面,支持其回到关注的核心,若课程知识有难点,进行支持和探讨;若时间有困难,支持回到自己关心的事情优先处理。同时,协助关闭课程学习相关的“挣扎开关”,保持在行为合同履约状态。
10_履约总结:对于小组所有同学的履约情况进行总结。目标追踪才能保持目标的意义,履约总结才能保持合同的约束。同时,这也是让学习者和助教关闭一周事项轻装上阵的仪式。
基础支撑:回归学习
回到起点,助教的核心在学习。这不仅是做助教的主要目的,也是助教辅助大家的核心手段。
一个方面是作为同学角色的个人学习,与小组一起刷课、作业、讨论等,并个人学习彼此带动;一个方面是作为助教角色的学习,包括“5_知识提要、11_学习带动、12_作业点评、13_1V1探讨”。
5_知识提要:知识提要除了给大家介绍课程安排外,同时也是通过提要总结的方式,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11_学习带动:与其他学习者一起,通过刷课、作业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训练。同时,这也是与新同学保持同频、减轻知识暴力、彼此带动的方式。
12_作业点评:通过对作业中的关键点的识别、疑问点的探讨、错误点的勘误……提升助教对于知识的应用的同时,也是对同学知识和感受的直接支持。
13_1V1探讨:对于课程知识的探讨,本身是知识的应用,是一种更深入学习的方式。
关键行动的效果与成本
关键行动的效果如何?
在学习过十周之后,对行分队小伙伴进行了一次小组学习的问卷调研,对小组学习和助教辅助事项进行了一次评价。主要是选择对自己帮助相对最大的3项关键行动以及帮助相对最小的3项关键行动。
从小组同学的反馈,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点——
个性化支持的价值:例如“13_1V1探讨、12_作业点评”这类个人针对性价值支持强的的事项,价值感知相对明显。当然,其用时也较高,若是作为助教事务对于助教的压力会很大,但对于作为助教的学习的话,对于助教的价值也会很大。
助教事务“时价比”高:助教事务基本上是“时价比”比较高的动作,比如最小合同、进度接龙等,每项事项平均到每周花费的时间不超过0.5小时 。对于同学参与与助教辅助的时间成本都较低,虽然价值感知并不那么强烈,但是对于同学和助教的学习支持是比较明显的,比如行分队每周周三的**“6_进度接龙**”每周的参与度都是100%。
知识提要价值感知弱:“5_知识提要”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每周约2h但是价值感知弱。可能的原因在于,首先在周初大家未学习和体验的时候,提要相反在增加负担,同时,助教很难做出精彩的提要。这是可以进行优化的,比如在期待新增加的小组&助教事项中有“O3重点知识梳理”,特别是大家对一周的课程、作业、活动有一定体验的前提下,知识梳理会极大增进价值感知。比如,在四期活动课中,有几场活动课后分享,结合知识、作业、活动的应用进行分享,得到了极高的评价,这是助教模式迭代可以考虑的方向。
小组学习作用需加强:小组学习的价值感知出乎意料的掉到比较低的位置,与最开始的设计预期有差异。而看期待新增加的小组&助教事项,又有高分的“O1_组内1V1组队”、“O2_本小组的讨论”、“O3_线下活动”等小组学习的期待,说明四期行分队小组学习对大家学习辅助有较大提升空间,可以增加一些低成本的小组环节。比如在反馈中提到的,在建立小组时完成组内1V1组队、在活动课时增加小组讨论的契机等。
而从关键行动的参与度来看,参与度均较高。比如6_进度接龙与8_每周总结的参与度,除有事请假外,均达到了100%的参与。
关键用于学习
那么,以上的事项占用了多少时间?
根据自己在四期助教经历的简单统计,大概为每周16小时左右,占据了我自己业余学习时间的核心部分。大致分布为周一到周五约每天2h,主要是中午与晚上,周末每天3h,主要是周六下午到晚上。
这些时间都用到了哪里?区分事项的性质,助教事务相关大概用时平均每周2.6h,占每周总用时约17%,比如签署行为合同、进度接龙、进度督促、初步体验后介绍安排等,主要是第一周开启阶段用时较多,执行阶段进度接龙、进度促进用时就相对较少了。而绝大部分时间,平均每周13h占比83%,主要用于学习,包括5小时的作为学员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助教的学习平均每周约7h,比如作业点评、1V1探讨等。
助教的主要时间用于学习,学习时间大部分用于作为助教的学习。同时,对于“助教事务”换一个视角是,尽量做到在应用中应用行为分析的知识。
行为分析方法的应用
小组学习与助教辅助是如何应用到行为分析到知识点?
关键行动中行为改变知识点
行为分析课上, #阳志平老师 综合目前学术界行为改变领域的信息,总结了行为改变飞轮,其中包括了6大行为改变方法、18种改变技术以及诸多招式与变式。
结合行为改变飞轮,梳理本次行分队小组学习与助教辅助过程中涉及的行为改变法术式,找到关键行动背后的原理,以提升关键行动的有效性,避免关键行动徒有其表。
小组学习和助教辅助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关键行动与行为改变方法的结合,大致涉及到了行为改变的5种方法与13种技术及对应的诸多变式。
其中,感触最深的三个行为改变法术式,目标设定的最小行动、目标追踪的节点追踪、心理保险的“挣扎开关”。
最小行动:最小行动提升行动力,避免自身原因导致放弃。在第一周的1_初步体验与3_最小合同的关键行动中,都强调了最小行动。比如初步体验环节都最小行动是刷课、作业与活动课,避免因为主观的期待过多或者客观的时间太少,而没有完成体验导致任务堆积更多而放弃。
节点追踪:对于目标的追踪可以提升结果,没有追踪的目标、没有跟踪的合同,对于结果的提升意义都有限。在3_最小合同、6_进度接龙、7_进度提示、8_每周总结、10_履约总结几个环节中均使用到这个行为改变的方法。其中的关键点是,形成节奏、减少成本。
挣扎开关:人性复杂易于纠结,过度纠结阻碍行动,挣扎开关是很好关闭纠结的方式,甚至说在关键行动中都可以设置。比如,在3_最小合同中,约定“没完成最小行动,发10元红包或200字总结,就算履约”、“完成最小行动或发红包两次没履约就退出小组”,核心并不是在通过恐惧提升行动,而是设置挣扎开关,遇见事情关闭纠结;而在9_关闭减压中也有类似设计,比如若与时间严重冲突,选择自己优先的事情处理,关闭纠结的事项。
关键行动涉及到的行为改变方法梳理——
关键行动 | 行为改变法术式 | 产生作用 | 核心要点 |
---|---|---|---|
0_彼此认识 | 动机增强法-共生增强术-共同活动 | 建立熟悉感,提升行动力 | 主动,先行,不要求 |
1_初步体验/2_计划安排 | 目标规划法-目标设定术-最小行动 | 快速行动,减少阻力 | 行动简化、明确 |
情境替换法-任务替换术-干了再说 | 快速行动,减少阻力 | 启动点与时效 | |
认知升级法-知识整理术-全局认识 | 整体把握,增加确定感和掌控感 | 体验后;计划安排整体核心简化 | |
3_最小合同/8_每周总结/10_履约总结 | 目标规划法-目标跟踪术-行为合同 | 通过约定,明确目标,约束状态 | 如同合同,行动与约束要清楚 |
目标规划法-目标优化术-量尺游戏 | 让目标能够让自己评价 | 可以操作,可以衡量 | |
心理保险法-接纳术-挣扎开关 | 避免变成无限责任而干脆宕机放弃 | 合同有替代方式,有终止方式 | |
情境替换法-情绪替换术-创造意义 | 正式开启的仪式感 | 填写、署名、发布 | |
4_小组学习 | 动机增强法-共生增强术-共同活动 | 归属感提升行动力 | 群体有方向一致,最小行动一致 |
情境替换法-人际替换术-社群化 | 归属感提升行动力 | 有群体的载体和形式 | |
5_知识提要 | 认知升级法-知识整理术-全局认识 | 整体把握,减少不确定的恐惧阻力 | 体验后再梳理 |
6_进度接龙 | 目标规划法-目标追踪术-节点追踪 | 看见自己的进度,提升行动力 | 节点清楚,执行成本低 |
动机增强法-共生增强术-共同活动 | 归属感提升行动力 | 确保参与者执行,踢出游离者 | |
认知升级法-心理模拟术-心理对比 | 参照他人,定位自己,心平气和 | 仅限约定行为,节点清楚 | |
7_进度促进 | 目标规划法-目标优化术-路标提示 | 参照路标,定位自己,心平气和 | 仅限约定行为,节点清楚 |
情境替换法-任务替换术-分拆任务 | 实在不行做一点 | 再次简化任务,把握核心 | |
动机增强法-能动增强术-意义镀金 | 任务与自己链接点,提升意义感 | 明确任务核心,了解同学目标 | |
9_减压关闭 | 情境替换法-情绪替换术-情绪建构 | 接纳情绪,重新建构,变为动力 | 接纳其意义,理性看见来源 |
心理保险法-接纳术-挣扎开关 | 关闭内部消耗,进入新的创造 | 打包挣扎事件,以某个形式关闭 | |
心理保险法-转换术-心理理论 | 看见正向意义,提升动力 | 找到存在的原因,适当情境归因 | |
11_学习带动 | 动机增强法-共生增强术-共同活动 | 增进链接感和信任感,一起行动 | 同学彼此标准一致 |
在行分队的学习中,关键行动中大量应用行为改变飞轮的道法术式。理解道法术式,可以更灵活设计小组学习和助教辅助的关键行动,也能关键行动尽量靠近有效而不是形式,这也是在助教过程中,不断精进打磨的。
“我适合什么风格的助教”
做一件事,需要找到自己的风格,做助教也是这样。我理解的关键点是在于与人性系统的契合借力与回避对抗。
比如,我的神经质比较高,对于情境线索比较敏感,契合借力的方向是对于同学情绪行为等感知较强,可以在作业探讨中在更细节的感知和支持。而回避对抗主要是对于情况不明的焦虑,可以通过设置简单清晰的反馈点快速获得反馈,以此规避“情况不明的焦虑”。
而同时,我有一种倾向会觉得知识习得与深入思考之间有很强的相关。这种倾向好的一面是,带动我对于学习有更深入的思考,同时在辅助同学时更深入应用知识的倾向,这是与人性系统契合借力的。但是,跳出来看学习的方式其实有很多,一些学习方式更在感受、行动中建构,所以回避对抗的方式是关注自己和大家的收获状态,而不是路径形式。同时,自己逐步通过更多学习方式的体验,比如心理剧的体验,解开这个简化。
按照行为分析课程中人性系统论的角度,我的较高尽责性、较低外向性、较低感商、偏向智者的意象原型等特点,这些特点时时刻刻、或明或暗影响着行为,形成自己的助教风格,找到契合借力和回避对抗的方式——
个人概念 | 契合借力 | 回避对抗 |
---|---|---|
较高神经质 | 对于同学情绪行为、人性系统的线索感知较强,所以作业、探讨中协助对方感知 | 对于未知情况易焦虑,所以关键交流过程设置简单清晰反馈点、避免“情况不明”的焦虑 |
较高尽责性 | 对于事情易有规划易按规划,所以发挥优势简明关键规划 | 易刻板趣味降低探索变少,在规划仅针对关键节点留出探索空间 |
较低外向性 | 偏独处或小范围社交,故更多时间知识思考和作业点评等 | 对于人多和不熟悉情境略抗拒,故文字异步熟悉后交流、熟悉同学陌生同学穿插 |
较低感商 | 整体感商若文字还有一点感商能力,故通过文字感性链接 | 感商较低,故借助高感商助教同学的能力、读诗心理剧训练等 |
偏向智者的意象原型 | 对于理性思考洞察很偏好,故加深知识的思考和深入的作业点评 | 一些感性较强的环节可能超越认知,故以探索的目的先体验说不定有意外之喜 |
关键简化 | 知识系的&思考深入的倾向,故对自己更多关注知识的理解深度 | 但习得知识还有更多方式如整体感受,故对于同学更关注其状态而不仅是知识 |
…… | …… | …… |
总之,做事要找到自己的风格,做助教也要找到自己的风格。而在助教过程中,能够理解学习伙伴的风格,并借此产生更好的助教辅助,产生更好的效果,那就是更高的期待了。
后记
行为分析课程让我开启了更深入地“识人识己,成人成己”的旅途,比如在行为分析三期课程时,结合行为分析的知识理解自己的戒烟过程,对自己的模式、对行为的改变都有了更多认识。详见 [[20220211_一个戒烟者的自述:基于行为分析回顾戒烟过程]]
而做行为分析助教,让我更深入理解知识,感受他人生命,认识自己模式。基于对行分队的小组学习和助教辅助的总结,梳理关键行动及行为改变方法,再次整体感受行为分析课程的记忆,具体分析行为分析课程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