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公元220年由曹魏政权确立的九品中正制,就是上层建筑,而背后的经济基础是什么样的?
封建制与郡县制的较量
秦朝自商鞅变化起,建立了以郡县制为核心的政权结构。这对于周朝封建制本身就是一次变异。所谓变化,本身就是在变革生产关系上的政权结构这个上层建筑。一定层面上可以说,秦朝与六国的战争,本身就是郡县制和封建制的战争。
秦扫六合后,在六国继续推行郡县制,将国与国的关系转变为郡与郡之间的关系,难度可想而知。而这奠定了秦朝崩塌的基础——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仅仅五个月时间,楚、赵、燕、齐、魏五国完成了复国,而这些国家大部分的统治者换成了起义军中的平民,也很快失败。公元前208年起义军首领项梁主持召开了薛县会议,其中范增提出楚国必须找到楚国王室后台,才能名正言顺号令天下,于是顺应这股力量,除了燕国外,楚、魏、齐、赵、韩五国君主均是王族后裔,这个阶段被李开元称为『王政复兴』。
这是因为历史有惯性,六国时期的政治力量并没有被彻底消化——这种政治力量不仅有贵族势力的存续,同时也有普通民众惯性的力量。星星之火,必然燎原。
于是,公元前206年,项羽作为诸侯联军主帅,升怀王为义帝,分封十九路诸侯,保留了强秦郡县制基础的同时,又分封了十九路诸侯为王,既保留了封建制的形式又没有放弃郡县制的基础。在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有了强秦教训、陈胜吴广教训、王政复兴教训,还有项羽的模板,这套封建制和郡县制相融合的政权结构得到了保留。
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
这里有一个政治的假设,如果没有其他约束,所有政权本身是希望专政和集权的。基于这个假设,就引出了一个概念: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而这个假设可以表述为所有政权都是希望专政和集权的。
郡县制就是直接统治,秦国就是这样一套思想下的政治实践。而封建制就是间接统治,周朝汉初也均是这样的政权结构。
而秦国没有做到万世的直接统治和汉初的政权结构是郡县制和封建制同时保留的原因是一样的,不是愿而是不能——
作为政权集团必然是希望直接统治的,比如秦朝皇室、汉朝皇室;但作为其他的利益集团或阶级,却是不愿意放弃分封的权柄。
所以,我们在历史的轨迹上会看见一系列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的博弈:
汉初分封七大异姓王,但逐个被取缔,而后刘邦与刘姓王接下白马之盟,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诛之』,就是企图通过血缘的直接纽带,消除掉分封制带来的间接统治的弊病。
但之后几乎必然的发生了七王之乱,从这个角度也就理解了推恩令、徙陵等政策的原因,削弱非政权集团的势力,以达到直接统治的目的。
但是阶级的对立是必然的过程
虽然,贵族得到了压制,但是又以豪族这个地主阶级的形态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汉朝之前,虽然在秦朝之前,也有人因为各种原因成为大地主的依附,但是这种依附关系不是很强。而从汉朝开始,依附民与地主之间的依附关系不断加强,所以史书上开始出现『豪民』、『豪族』的新名词,这代表了一个新的生产关系,即豪族开始掌握要素市场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而依附民的出现的核心就是因为沉重的税负,导致自耕民不堪重负,开始破产,分分依附豪族阶级,以躲避人头税降低税收,所以《汉书》上说自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对外用兵十年,导致天下户口减半,而征兵战死不是核心,而自耕民破产依附大地主阶级是核心原因。
随着彼此力量的变化,豪族阶级从被打压的对象,逐步成为了统治者本身。
汉朝依附民与豪族阶级的依附关系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汉宣帝前,由于政权集团较为强势,所以豪强阶级还能较好控制,其中代表事件是从汉初到汉宣帝期间的徙陵;第二个阶段是西汉末年到汉光武帝期间,豪强阶级开始培育自己的武装力量,光武帝的斗争最后妥协,代表事件就是度田事件;第三个阶段是妥协之后,豪强阶级逐步发展成为田庄模式,成为了统治阶级本身。
曹操与豪族的战争不是革命
随着豪族阶级的不断壮大,阶级内的矛盾不断加深——豪族阶级间的矛盾,于是进入到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纷争的年代。
比如,以曹魏政权的视角来看,奠定曹魏政权最关键的两场战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衮州之战和官渡之战,均与肃清豪族阶级的反对势力相关。
公元194年,曹操准备对徐州用兵(直接起因是公元193年曹父曹嵩过境徐州,被徐州牧陶谦部下张闿所杀),结果吕布趁曹操后方空虚,对曹操的根据地衮州用兵。而曹操衮州郡县仅剩下三个,主要是名士陈宫和张邈迎敌引起当地豪族阶级或叫世家族响应,因为曹操杀名士边让(因边让瞧不起曹操宦官之后的身份,而曹操公元192年入主衮州也有立威的动机 )得罪了世家大族。曹操平定衮州后,就开始打击不跟自己合作的世家大族,比如实行屯田制(公元196年)、唯才是举(公元210年)等均是在与豪族竞争中壮大自己的势力。
而官渡之战更是彻底肃清核心其他政治势力豪族,统一北方政权。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凭借军事才能,焚烧袁绍粮草,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而四世三公的袁绍就是豪族阶级的代表,天下的豪族阶级均将宝压在了袁绍的身上。随着曹操的胜利,曹操基本肃清了豪族阶级对曹操的直接威胁,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但是,曹操并没有继续根世家大族斗争下去,曹操并没有彻底革命的精神和条件对世家大族彻底宣战。比如公元196年曹操迎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己成为汉室丞相,本身获得旧世界的身份,并按照旧世界的机制运转。曹操虽然可以用武力手段使得世家大族暂时屈服,但是他最后还是不得不向时代主流低头,世家大族在汉朝已经经历了400年的发展,这400年积累的影响力,不是曹操一个人能对抗的。当曹魏政权在政治上要迈出最后一步时,就不得不承认世家大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所以田余庆先生在书中感叹到:“不是曹操创造了历史,而是历史创造了曹操”。
所以,曹操并没有要革豪族的命。
九品中正制——曹魏政权的投名状
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曹丕,汉朝终结魏国建立。而同年,由尚书令陈群主持的九品中正制这个选官制度正式开启。而九品中正制相当于给了豪族一个政治身份的官方认证。
我们来看看九品中正制的运转方式——
九品中正制中的中正是一种官员名称,为中正官,负责人才的评定与推举,中正官分为大中正和小中正,大中正由州长官负责,小中正由州下各郡长官负责。所谓九品,是将人才分为上、中、小三个品级,每个品级再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共九个品级,是为九品。对于人才的评定主要是家世和形状。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最后通过家世和行状来确定品级。
前面说到,豪族阶级本身就是当地的大地主阶级,在州郡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而不用思考,我们能够推断出,九品中正制是给豪族阶级与政权集团进行结盟的工具。
当听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时候,就觉得是必然了,甚至上所谓的寒门,也与被统治的人民没有关系,是中小贵族。
所以,九品中正制就是曹魏给豪族阶级的投名状。